编者按
我出生在温州,是个80后。在这个民营企业发祥地城市出生,意味着我的骨子里也带着爱折腾的基因。为什么爱折腾?因为对于我来说,是想要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人生就是很多道选择题的组合,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虽然它不一定是最完美的。
第一次选择:留学美国,攻读经济学博士
小初高的阶段,我们能做选择的机会不多。我第一个独立选择,是大学毕业去美国读经济学博士。2005年的夏天,我来到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
温州在湿润温暖的南方,从小到大,我几乎没见过雪。而威斯康星州,每年10月到第二年4月都是雪季,雪花像鹅毛般飘落。读博的时间长又枯燥,每天面对的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学和数据,学累了,我就看看推理悬疑片,刺激一下大脑再接着来。那几年,我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女孩,学会了做饭、开车、装搭家具。在美国留学的日子让我明白,只要愿意学、愿意干,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2010年,我顺利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2010年,除了美国的offer,我也拿到了中央财经大学和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的offer。但是,我并不想5年的读书生涯止步于此。经过一个无眠的夜晚,我又作出了一个选择,进入美国马里兰大学圣玛丽学院经济系任助理教授。发文章、做课题、教课程……5年后,我成为终身教授,这在美国意味着我可以在这所学校一直工作下去。听起来是不是很不错?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开始思考人生。虽然来之不易,但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那个时候,媒体上有关中国的信息俯拾即是,让我强烈感受到祖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全球目光都聚焦在这片土地上。华盛顿特区参加国家领导人欢迎活动时的场面,红色的T恤衫、红色的旗帜、红色的横幅,那抹属于中国的红在异国土地上是如此温暖,如此充满力量。回国,回到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说走就走,我利用终身教授的学术年假回到了国内,为今后的发展打前站、探路径。很快,我收到了橄榄枝,是瑞安(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发展调研部的宏观经济师职位,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正好和我的专业匹配。在学术界待了这么久的我,对于没有接触过的房地产行业蠢蠢欲动。最后,自然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调研、考察、写报告、汇报董事会,公司拿地前的全面宏观分析,基本都是我们部门给出的报告。这一年时间,收获颇多。我走出原本的舒适区,进入外资企业,了解房地产的运营,更从实操层面了解了宏观经济和房地产之间的关系。
第二次选择:放弃美国终身教授,入职上海外国语大学
很快,一年的学术年假结束。正在我考虑到底是回美国上班,还是留在上海时,我收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的邮件,询问我是否愿意加入学院工作。既然有新的选择,自然不能错失机会。我回复了邮件,预约了和院方领导面谈的时间。2019年学校推出的“志远学者”人才引进计划颇为吸引人,而上外作为一个著名的双一流外语院校,与我多年的全英文授课和科研的背景又无缝融合。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品格高尚,志向远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贯中西,方才有远见卓识,这正是我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回到学术领域,是因为我相信我所学专业的真正意义所在,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培育更好的下一代,人才是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工作是新的,环境是新的,挑战是新的,教育的未来也是新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拥有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三个本科专业以及学硕和专硕。刚进学院,我就担负起金融专业负责人的重任。这对原本潜心科研和教学的我来说,是全新的工作。首先,要全面了解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建设和质保体系。其次,要熟悉金融系专业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背景。更重要的是,要对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本科生情况有大概了解,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去开展工作。在学院院长的支持下,在教学副院长的帮助下,我在工作上逐渐上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例如每个学期的课程安排。在美国,本科生的授课课程以及时间安排主要由任课老师自由安排,教材选择上也完全自主。换句话说,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如何协调授课老师以及授课时间,是一件让我较为头疼的事。另外就是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改,本科生培养方案在学分设定和课程设定上需要严格按照国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同时还需要满足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和衔接上,要做到全面性、融合性和先进性。我逐字逐句研究金融学的培养方案,与上海其他主要院校的金融学方案进行比较,通过和授课老师的沟通,进一步调整课程的安排,想尽办法去培养满足国家标准、学生需求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
此外,专业建设方面的经历,是我不曾有过的,但这也是最重要的。专业建设中,教学改革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就变成一种机械化填鸭式的输出,我们要的是不断与时俱进、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方法。我开始尝试着用多媒体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把时事热点融入课程,让同学们学会主动学习、辩证思维。
宏观经济学是我的研究方向,更是我的主授课程。我要求班上同学每天阅读时事新闻,从某一个新闻或者热点问题出发,寻找新闻背后的根源或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每周轮流在上课前15分钟做一个宏观周报,既可以主动学习知识,又可以科普专业知识和宏观时事,还能锻炼汇报能力,很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教学改革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必须去尝试的,也是我们不断提升的一个过程。经过几年时间,我的全英文宏观经济学即将上线慕课平台,该课程也成为上海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在学院团队的合作下,我们的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四驱协同”培养路径的实践,获得2022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是每一位高校老师的重要工作,我也不例外。多年的海外学术能力培养为我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我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和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了30余篇论文,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归国之后,我更意识到社会服务的重要性。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将其转化为成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国民经济相关的决策咨询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我加入民盟,积极承担起反映社情民意和参政议政的职责。一开始不会写专报,我借了盟友的专报来看,熟悉写作结构和风格,然后开始关注一些宏观热点问题。由于多年在美国学习和生活,对中美两国的经济运行模式比较了解,我开始重点研究中美经济,基于对美国的了解以及经济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提供政策建议。经过几次尝试,我提交的专报逐渐受到政府部门重视,部分专报被国家级和省部级相关部门采用。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教书和科研,更重要的是育人。要推进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离不开强大金融监管的有力保障,更需要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作为有力支撑。金融学专业的建设,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金融人才,壮大我国的金融人才队伍。2022年,作为金融学专业负责人,我带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这支仅10余人的专业教师团队,每年培养50余名优秀的“多语种、国际化、专业化、技术化”复合型金融人才。毕业的同学们,有的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各大证券基金管理公司拼搏,有的进入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工作,有的在欧美日韩高校深造,成为一个个杰出的金融才子。
归上海,落松江,已经5年。从中国,到美国,再回中国;从高校,到企业,再到高校。这一路看似折腾,却收获满满。每一次选择,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人生的路还很长,未来如何,不得而知。但回到中国,肯定是我最正确的选择。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更好。
徐佳教授与学生讨论论文
(来源 | 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