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内心总会莫名的感动。曾经认为,祖国是个太过宏大的词语,似乎离自己特别遥远。慢慢才发现,自己一直沉浸在祖国的怀抱中,在其庇佑中成长,慢慢我已与祖国融合一体,难以分割。
一、初识“祖国”
小学生守则前四个字就是热爱祖国。小时候的我尚不懂什么是热爱,祖国对我而言就是个抽象的概念。我问父母和老师“祖国是什么”,他们说“祖国”就是中国这个国家,你生活在这里,就像你自己的家一样。当时的我懵懵懂懂,只记得《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到,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是祖先开辟的生存之地。因此,我当时对“祖国”的认识仅限于中国是我家,而美国、英国等国家是别人家。但我能为祖国做什么呢?我要怎么热爱她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我。
后来小学时恰逢香港回归祖国,在举国欢庆的同时,我才知道原来祖国曾有一段屈辱的历史。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我对祖国知之甚少。我当时想,也许了解自己的国家,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也是一种热爱。正是在这样的动机驱动下,我对中国的历史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那时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这些知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一直滋养我到今天。
二、“原来祖国长这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学习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历史,了解了中国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我知道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文化断流的国家。我慢慢理解了为何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为何中华称之为“九州华夏”。我惊喜地发现,如果从殷墟甲骨文算起,中国汉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传承了三千多年。虽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文字记载的祖先的故事和精神依然被传承和铭记,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我们。我那时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了祖国的伟大与光荣。
后来,我对祖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原来中国的四大发明,中国精美绝伦的陶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等都曾经让世界各国人民叹为观止,争相追捧。曾经辉煌的大汉王朝、大唐帝国、风雅宋朝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热血沸腾,扬眉吐气。这就像有朋友来家做客,我压抑不住内心的自豪感,想把自己家的光辉历史一一告诉他。
然而,当我学到中国近代史,看到祖国大地被外国列强蹂躏,烽烟战火燃遍祖国各地,宝贵国土被敌人肆意瓜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民被残忍杀害,不计其数的宝贵文物被破坏或流出国门,我内心无比悲痛以致难以继续阅读。与此同时,我又义愤填膺恨不能为国上战场。这时,我才真切地意识到,这是我的家,是祖祖辈辈生活过和为之奋斗过的地方。这是我们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土地,是我们不容侵犯的美丽家园。
好在经历了种种灾难之后,祖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迎来了改革开放新篇章。那时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新刷出的起跑线,像绯红的黎明,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这让我再次激情澎湃,兴奋不已。从一段段跌宕起伏的中国历史中,从一次次的阅读品味里,我猛然发现祖国已深深地烙刻在我心里,如同亲人般让我牵肠挂肚。然而,我对祖国的困惑也越来越强烈。我想知道除了认识她,了解她,走近她,我还能为她做什么呢。我一直在找寻答案。
三、“爱国好像没那么难”
时间到了2006年,我来到祖国的心脏——北京读大学。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了天安门层楼上高悬的毛主席像,看到了天安门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第一次看到了高高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二·九”大合唱。种种经历让我对“祖国”和“爱国”这些抽象的概念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我记得老师深情地讲述道,“一二·九”大合唱是为纪念1935年北京的大学生发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即“一二·九”运动而举办的活动。当年的爱国学生用自己稚嫩的身躯扛起了抗日的大旗,以期唤醒更多国人拿起武器,走上抗日战场。在该运动中,斗志昂扬的革命歌曲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救亡理念的传播。因此,此后每一年的12月9日前后,众多北京高校学子们动情的歌声从未停止。学子们用歌声歌颂不朽记忆,用行动让红色旗帜永不褪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承。直到如今,我还记得矗立在北师大图书馆西侧的“一二·九”纪念碑,碑上“时代先声”四个大字仍然在心中赫然。回想起在这场运动中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姓名,我感觉那段历史就像发生在昨天。这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原来爱国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化传承本身就是爱国啊。
另一件让我对“爱国”印象深刻的事发生在我读博士期间。当时我有幸受国家资助去美国读书一年,在美国的这一年里,我深刻地发现原来“我是中国人”的印记那么深。当我们中国的留学生吃多了汉堡炸鸡,总是那么想念Chinese Cuisine。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总是会自然地说起汉语。最难忘的是春节,按照美国大学的课程安排,我们春节当天没有假期,而是要正常上课。相对于国内迎接春节的喜庆与热闹,我们的失落感与思乡情无比强烈。不过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会自发地成群结队,像一家人一样张罗起年夜饭,一起围着看春节联欢晚会。出国的很多中国人都说,在国内的时候从来没发现原来春晚那么好看。我想这可能就是精神上的爱国吧,那是烙印在我们基因里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回望过去,我猛然发现,小学生守则里的“热爱祖国”好像没那么抽象,也没那么遥远了。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自然而然地会做,而且都能做得到的事。我发现,祖国就是由我们的家园、历史、文化、记忆等组成的,它离我们每个人都如此之近。我们每个人都代表了中国,我们身上传承的中华文化,我们常说的汉语,写的汉字,吃的中国菜,甚至我们的中国面孔都在书写着中国形象。原来,做好自己就是爱国,传承文化也是爱国。我深深地记得,在国外当你善意地给别人提供帮助,别人问起“where are you from”,我当时脱口而出的“China”,带着满满的自豪感,这就是爱国吧。
四、“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从小到大,我对“祖国”的认识经历了从远到近,由表及里的过程。从最初的远远观望,不知不觉间发现,长大后的自己已经成为祖国的一部分,与祖国难以分割。
2016年,我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讲授《普通教育学》课程。我不再仅仅是祖国教育发展成果的享受者,同时也是祖国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和讲授者。在讲授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教育发展时,自豪感油然而生。1978年,我国小学升入初中比例只有60.5%,高校在校生85.6万人,研究生1万人。经过40年努力,目前我国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从10.6%提升到79.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4%提升到99.9%,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66.4%提升到10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3.6%提升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7%提升到45.7%,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用短短2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速度超过许多发达国家。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啊。作为教师,作为中国教育工作者,我在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祖国贡献力量;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是中国教育的见证者和成果享受者,我经历和见证了中国教育从“上不起”到“有学上”,再到“免费上学”的过程。我是多么地开心和自豪啊!
回顾祖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教育经历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发展历程。这是令世界瞩目的好成绩,是每一个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结果。然而,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目标,提出了要努力解决当前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等的奋斗方向。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努力的方向,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坚定地相信祖国会因我们而改变。
而今,每当走上讲台,我内心都会油然而生一股神圣感和使命感。同时我也在不断地问自己,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想我要传承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要解答的不仅是学业之惑和人生之惑,更该包括如果更好地理解“祖国”与“爱国”之惑。我要感染学生的是对祖国主权、对祖国大好河山、对祖国灿烂文化、对中华同胞的满满深情。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
(民建上海外国语大学支部会员、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董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