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我与祖国共成长——伟大时代下平凡者的求学成长之路

发布时间:2019-09-29浏览次数:368

《论语》曰:“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近知天命的我,感悟圣人对于人生阶段的定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约稿为契机,追记改革开放四十年下我的平凡前半生。我,一个小镇教师的女儿,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从江南水乡的偏远小镇,九万里风鹏举,立业成家于繁华都市。感悟颇多,情长纸短。

     (一)小镇童年

      我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横港乡偏远的小镇上。在上山下乡的年代,师范毕业的爸爸和高中毕业的妈妈没有插队落户到农村,而是有幸在那里的中学和小学谋到教师职位。爸妈婚后迎来了姐姐和我。那时的物质生活很是紧巴,但是父慈母爱,生活简单幸福。记得那时,我们一家四口住在镇上学校的集体宿舍。那是一排中间有走廊的砖瓦房。我家在最后一间,30平方左右,窗棂是木头做的,墙壁很薄,隔壁叔叔阿姨说话声稍大些都能听到。当然还能听到夏夜水田里的蛙声,红漆木门的吱呀响声。但那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门缝太大,穿堂风很厉害。那时,晚上常断电,点蜡烛或油灯的时候,需要用手遮牢火柴棍迅速点着油线,很是紧张刺激,因为不小心会烧到手。学校有食堂,我家周一到周五一天三顿都在食堂。有时傍晚,等不及爸妈下课,我就会自己拿着饭菜票和搪瓷碗去食堂。食堂主事的火头军老步先生会从木桶里给我一勺米饭放在我的搪瓷碗里,再在米饭上盖一勺蔬菜。食堂中午供应的菜品有些荤菜,而到了晚饭则只供应蔬菜。伙食实在差强人意,但食堂却也有吸引人的地方,因为老步先生会跟我讲旧社会他在上海学生意和抗美援朝最可爱的人的故事,故事非常精彩。为了改善伙食,妈妈还养了几只鸡。到了周末,走廊尽头的煤球炉就登场,凭票买来的肉或鱼虾以及自家产的鸡蛋飘香让姐姐和我欢喜雀跃。那间宿舍里的油灯是那么的温暖,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小橘灯,让在黑暗潮湿山路上走着的冰心先生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而我家油灯罩里跳动的火苗,昏黄的光晕,就是我心中永远的小橘灯。

     (二)改革开放与求学路

      而到了1978年,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撬动了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而那年9月,没有去过一天幼儿园的我斜背着妈妈手缝、姐姐用过的花布书包开始上小学了。多年以后,我才知道77年冬天和78年夏天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自此中断多年的高考恢复了。十年后,我也加入这场择天改运的考试,而从此我就和高校不再分离。多么巧合,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元年,也是我漫漫求学路的第一年。从那以后,我在横港小学,横港中学完成了8年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我的小学初中求学生涯正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竞合。

      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研究文献通常将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看做是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这阶段改革首先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取得显著成果后,城市开始进行企业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制入手,初见成效。

      那时,我生活在浙江农村的小镇上亲历了这种巨大变化。首先是爸爸妈妈晚上不用再进行政治学习了,代之以进教室上晚自习课;其次,农忙时,爸妈也不用去下乡支农了,因为生产队里的田地都承包到户了。一到农忙时节,我们还会停课一周,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回家帮助家里干农活。而我,就可以没有限制地阅读《好少年》《儿童文学》等学校里的图书期刊。再后来,食堂里供应的米饭越来越晶莹剔透,菜品越来越丰富,而晚饭也有荤菜供应。而火头军老步空暇时间会跟我讲他同乡步鑫生与海盐衬衫总厂,如何一把剪刀开启企业改革帷幕,如何与日本人谈判,诸如此类的,小学生的我对于这些遥远的事情很是好奇。而印象最深的变化是上学的路,小学一年级时的烂泥路,两边都是农田;到了二年级就变成石子路,等到小学毕业就有了两车道的水泥路,并在两边种上了水杉行道树。等我初中毕业的时候,道路上的自行车、汽车越来越多。上学路上的农田仿佛被拉长焦距摄影似的变小了。农田附近,时不时有砖厂,丝绸厂,小卖部的出现。而我初中毕业时,老步也从食堂辞职,做了个体户,卖起了酱鸭。以前横港到县城(海盐武原镇)只有水路的,一天仅一班客船,要花6个小时。等到1986年,我进海盐高中时,坐的是乡镇间的公交,花了1个半小时;而2016年横港中学86届初中同学会时,这段公路只花了我40分钟。

      (三)抓住时代机遇

      我在高校教学授课涉及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转变时期,横港乡的生活经历总是鲜活地出现在脑海中。那个阶段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扩大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为此后波澜壮阔的四十年改革开放奠定了方向。这阶段,我与整个社会一样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积极奋进,完成了中学教育,参加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

      1989年高考成绩放榜后,高三班主任老师帮我分析:小姑娘读个师范,选择外语,最好了。于是,没有太多的思考,我选择了杭州师范大学英语系。就这样,我怀揣妈妈准备的30斤全国粮票坐了3个小时的公交车,从海盐来到“之江西,西湖滨,桃李一堂春”的大学学习英语。在这里培养了我观察外部世界的兴趣与视野,提供了我探究天下大道的语言基础。这是一所学风严谨的师范大学,晨操,晚习,培养了我良好的学习习惯;“勤慎诚恕”,让我终身受益。在毕业前的寒假,看到了一则复旦大学“国际经济法学班”的招生通知。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考试后,我有幸入了复旦。其后,相辉堂前时习敏学;南区宿舍吾侪同学相勉相亲;两载光阴,学与俱进。复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我奠定了国际法的研习之路,也开启了我在上海生活的新篇章。这样的契机于我个人而言,或许与运气有关,但我相信这更是时代给予我的机会。因为彼时的上海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哨阵地,急需各类会外语懂专业的人才,而复旦法学院就是顺应这种国家和地区的人才需求,效仿美国法学教育的JD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国际经济法学的双学位班,而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我就成为了93那届的幸运儿。

      作为改革开放成功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后,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那时,刚刚设立一年的浦东新区,作为国务院特批设立的国家级经济特区,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落户上海。而申请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谈判也在紧张的进行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于经济人才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我国第三次留学潮方兴未艾,大量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远渡重洋留学深造,海派文化熏陶的上海本地学生纷纷选择出国留学。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吸收了大量外地毕业生留沪工作。于是乎,也是没太多费周折,我顺利留沪工作,进入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任国际经济法教师。

     (四)与时代共前进

      在我进入工作岗位后,职业人生可以说是打开了绝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标准模式。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面对教学与科研的要求,专业进修是必不可少的。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海外访学、国家课题、挂职锻炼;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地完成。不知不觉我已成为学院里的老教师之一了。所有这些来得那么自然,几乎不需要我个人做太多的思考,因为学校的发展携带着我,一步一步成长;时代的洪流托举着我,从一个平台向更高的平台努力进取。上世纪末,学校赶上了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十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提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校对于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视,所以提供便利和资源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海外交流。现在回想自己工作的20年也是不断学习的20年,也许还算勤奋但倒未觉辛苦。因为每每有适合的机会或项目,总有学校相关部门或者学院领导提示大家尽快申请,而一旦符合条件进入流程后,又有政府基金、学校制度等相关支持,解我后顾之忧。记得第一次出国访学时,流程走得比较繁复,但每遇困难,都有外办后援支持,出国之路有惊无险。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现在出国游是家常便饭了。当然,我这个新上海人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里恋爱、结婚、生子、买房,不知不觉,我也成了华师大学生的妈妈了。

      2018年9月我送女儿进入她的大学,在回来的路上心中诸多感慨。一方面,送女儿上大学的路,我自己驾车半小时就完成,也不需要考虑粮票和学费;与30年前我的上学之路何其不同。我的上大学之路与今日女儿上大学相同的是都标记了一个少女独立人生的开端;另一方面,感叹岁月蹉跎,弦歌不辍。这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取得何其不易,生活其中,何等幸运;但共筑中国梦的路上吾辈尚需努力。我已近半百,时不我待。但还好,现在女儿基本独立,我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

      回首细思量,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旋律为我个人的奋斗之路定下了主基调。而今又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平凡如我,感恩时代成就我的幸福人生。我会铭记“勤慎诚恕”,以此自勉,精进每日,希望不辱博学笃志的校训。

 (民建上海外国语大学支部副主委、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