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我与祖国共成长——记从教29年

发布时间:2019-09-29浏览次数:467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首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接受一次又一次考验,每一步都充满了苦难与艰辛。如今,中国已经迈入新的阶段,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时代更迭,历史变迁,祖国在不断发展,我也在不断成长。我的人生可分为两个阶段:1967年至1990年,是出生、成长、求学阶段;1990年至今,是毕业、从教、深造阶段。1990年,怀揣着教师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我选择了留校当一名葡萄牙语专业教师。当时,随着中国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门户逐渐向世界打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外语作为对外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作为培养高级外语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担负起了这一神圣的使命。

      上海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创建于1977年,自1984年起,实行葡萄牙语英语五年制双语教学,即主修葡萄牙语,辅修英语,每五年招收一届学生,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清楚地记得留校时葡语专业的状况:缺专业教师,缺教材,然而,一个班的学生却已经招进来嗷嗷待哺。限于当时专业的状况和自身的情况,留校之后我的主要任务是西班牙语转成葡萄牙语,并且边学边教,同时充当外教的翻译,处理专业的日常事务。除了缺教师之外,当时的专业教学中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教材。之前编写的油印教材内容陈旧,里面有不少文革时期的内容,显然已经过时,所以,教材的编写刻不容缓,而像葡萄牙语这样的小语种,可供参考的书籍非常有限,在这个方面,当时的外教曼努埃尔·皮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向葡萄牙的相关机构索要了大量的葡语书籍、报刊杂志和各种宣传资料,使得教材的编写成为可能。从对原教材进行修改做起,再申请油印教材基金,然后经两轮学生使用,最后申请出版基金。而我们的学生五年一届,两轮下来要10年时间。我的《葡萄牙语应用文》,就是前前后后历经了14年,直至2004年才正式出版。

      在忙于日常的教学和教研室事务之余,专业每年都要举办葡语文化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年一度的葡萄牙国庆暨卡蒙斯日(6月10日)庆祝活动,由专家牵头,我协助,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内容主要是面向全校的展览和葡语学生的表演。每一次活动都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葡萄牙及其历史和文化。此外,我们曾带领学生参与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配音工作,并请外教为中国的纪录片做解说,输出到葡语国家,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1995年,为了提升自己的葡语业务水平,我赴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留学深造。留学的经历给了我了解西方世界,尤其是葡萄牙的机会,同时,也认识到因为相距遥远,缺乏交流,信息不对称,葡萄牙人民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存在误区,所以,如何让葡萄牙乃至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是外语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葡萄牙语属于小语种,国家紧缺这方面人才,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的需要,葡语专业逐渐由四年招生一次改为隔年招生,自2004年起,实现常年招生。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多,由每届10人左右增至现在的20人左右,近几年还吸引了来自巴西、澳门的留学生来校学习。由于扩招,需要更多的师资,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现如今,葡语专业已经从最初的1名中国教师、1名外教到8名中国教师、1名由葡萄牙卡蒙斯学会派遣的外教,基本能从容应对日常的教学、科研和对外合作交流。在校际交流合作方面,上外葡语专业先后与葡萄牙、澳门和巴西的一些高等院校签署合作交流协议,内容包括修读对方开设的课程,互换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开发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举办研讨会和专业会议等活动实现学术交流,互相使用对方的资料中心等。

      本着“求学以精、学以致用、奉献社会”的理念,葡语专业的师生还积极投生于国家大型活动、社会公益事业及其社区志愿者项目中,利用专业所长为社会做贡献,为对外交流出力。在世博会、特奥会、残奥会、青奥会、国际电影节及各种展会中,有我们师生的身影;在各类涉外活动,如:重要接待及会见、刑事调查、军事来访、对外培训等工作中,我们的教师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本人曾在1998年周慕尧会见巴西文化部长时担任翻译,同年为葡萄牙总理演讲作翻译;2004年参与接待巴西总统代表团,在巴中经贸洽谈会任翻译;2009年,为世博局和巴中友协翻译文件;2011年,在安哥拉官方访问上海证券交易所时担任翻译;2018年,在中国上海进口博览会担任翻译,等等。重 要的翻译活动客观上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主观上也使自己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为了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院校葡语专业以及相关机构的交流,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即教师们参加国内外各类研讨会和葡语培训,学生参加国内有关葡语的赛事,包括澳门理工学院主办的葡语辩论赛和朗诵比赛、葡萄牙大使馆主办的徐日升奖葡语竞赛等;“请进来”,即我们邀请海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为师生开讲座,邀请葡萄牙驻上海领事馆领事及工作人员参加我们的葡语文化活动等。丰富的交流活动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葡语国家,尤其是葡萄牙和巴西的认识,加深了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与葡语同仁的头脑风暴,使我们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并获得了向他们学习的机会。

      作为已经有着29年教龄的老教师,我见证了葡语专业的发展,从留校当初的“一穷二白”,对外交流平平,到现在的欣欣向荣,人丁兴旺,对外合作和交流风生水起,不得不说,是新中国的成立开辟的新纪元,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丰硕成果,是中国人敞开大门,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走出去,放眼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

 (民建上海外国语大学支部主委、西方语系副教授  张黎